根据哈真提出的浅层沉淀原理开发的斜管沉淀池,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开始推广采用以来,国内各大水厂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 (1)蜂窝斜管沉淀池布置形式 斜管一般采用异向流(又称上向流)布置.即水流沿斜管由下向上流动,沉泥则沿斜管底由上向下流动。斜管沉淀池的典型布置形式,主要由配水区、斜管区、出水区和积泥区四部分组成。由絮凝池流入的原水在斜管的下部进入沉淀池。为了使进水能在整个斜管区均匀地配水,配水区要有足够的高度。其高度取决于斜管区的长度,一般不宜小于1.5m.配水区采用较小流速可有利于斜管沉泥能顺利地进入集泥区。美国《净水厂设计》手册中建议配水区面积至少为斜管区面积的25%,则较目前国内采用的设计值更大。设置影响水流的构件,以免引起局部配水不均匀。方向的布置可以采用顺向,也可采用逆向,或者在配水区内应尽量避免斜管区是斜管沉淀池的核心。有部分研究认为以逆向布置较好。虽然斜管的倾角越小,越有利于提高沉淀效率,但为了使沉泥能顺利沿斜管滑下,斜管倾角一般均采用60度。斜管的材料多采用聚氯乙烯或聚丙烯等制成,对于用于饮用水处理的斜管填料必须得到卫生安全的许可。
出水区的布置要满足均匀地集水,集水一般可采用带锯齿形的集水槽,也可采用穿孔的集水管。斜管上部出水区的高度不宜小于1m,较高的出水区有助于出水和减少日照影响及藻类繁殖。集水槽间的距离要求不大于1.5m。积泥区高度应根据沉泥量、沉泥浓缩程度和排泥方式等确定。由于斜管沉淀区的面积较平流沉淀池小,相对积泥更集中,且池内设有斜管,清池更困难,因此对排泥设施的选用更重要。